1987年金富宝,广东一位年逾九十的老人收到了一封与自己失联已久的儿子有关的特殊来信。这封信并非普通信件,而是刊登在上海《文汇月刊》上的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故事,而这位九旬的老人正是黄旭华的母亲。由于文章中只提到了“黄总设计师”,她起初无法确定信中所述人物是否真的是自己的儿子。然而,当她看到“他的妻子李世英”等熟悉的字眼后,她才彻底确认,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正是自己久未见面的儿子黄旭华。这一时刻,她终于知道,那个消失了整整30年的儿子,早已成为国家的重要人物。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如今已98岁高龄。但直到2019年他荣获“共和国勋章”时,很多人才第一次听说过他的名字。
展开剩余82%黄旭华于20世纪20年代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一个中医世家。20岁时,他被保送进入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又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在大学里,他学习的是民用船舶制造专业。
1958年,黄旭华接到国家指令,开始研制核潜艇。此时,他和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且他们都没有出过国,甚至没有见过潜艇的样子。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最终为国家成功制造出核潜艇。可是,这个惊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
黄旭华出生在广东一个渔村,家族大多从事乡医工作。年少时,黄旭华也曾梦想继承祖业学医。然而,初中之后,因战乱,他的学业断了。生长在海边的黄旭华,很早就立下志向,希望能够学习航空技术或船舶制造,保护祖国的领海。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其实我国的领海面积同样巨大,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我国海域不仅渔业资源丰富金富宝,海床下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渔民们生计依赖海洋,因此领海安全对他们至关重要。然而,虽然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域,却没有足够的军用船艇来保障海上安全。
在学业中断后,黄旭华辗转多地,最终于1945年成功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放弃了学医的梦想。在这所大学,他学习了船舶制造专业。大学毕业那年,正好赶上新中国成立,黄旭华也因此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50年代初,黄旭华开始在上海船管局工作,期间被派遣研究和仿制苏联船舰。1956年,黄旭华与同事李世英结婚。1958年,他被调往核潜艇研究,踏上了新的征程。
刚到葫芦岛潜艇研究基地时,黄旭华发现自己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团队共29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所有成员都没有出国经历,也从未见过军舰,连基本的图纸和研究条件都不具备。然而,面对上级“死命令”——“用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毫不退缩。
他们通过查阅国外的资料,不断尝试并进行实验。由于没有计算机设备,他们只能依靠算盘和尺子进行大量的逻辑运算。工作条件艰苦,实验往往是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中进行。尽管困难重重,但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科研报国的赤诚之心。
经过12年的努力,1970年12月,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长征1号”。接着,又经过11年的研究,1981年,他们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黄旭华在核潜艇研究领域工作了30年,直到1986年才离开研究基地回家。
在这30年里,黄旭华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几乎没有机会回家探亲。甚至在父亲去世时,他也未能及时回家。离开家的时候,黄旭华不过是一个33岁的青年,而当他再次回到家中时,已然成了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而他的母亲也已年迈至90岁。
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回忆道,年轻时黄旭华酷爱音乐,家里有一台扬琴。然而自从他离开家后,扬琴便被遗忘在角落,落满灰尘。三十年后,当黄旭华回家时,想弹琴时才发现,琴弦已经断裂。
黄旭华的母亲虽然有些怨言,但当黄旭华拿出一份关于自己成就的报告文学,并为她一字一句地读出时,老人终于放下了心中的不满,原谅了他,还召集其他子女一起劝解,表示要理解黄旭华的付出。
最为难处理的,还是与女儿的关系。长时间未见,女儿见到黄旭华时,甚至有些陌生感。但黄旭华从未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他曾说:“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对我的选择无怨无悔!”
“祖国需要我时,我将倾尽所有;祖国需要我为她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我毫不犹豫。”黄旭华骨子里深深根植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正是他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吸取的养分。
1988年,黄旭华将核潜艇的研发工作交给了第二代科研人员后,依然没有离开这一领域,继续活跃在军事科研的最前沿,协助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相关领域的人才。黄旭华的学生中,不乏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船舶设计大师,1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以及30多位副总设计师,可谓桃李满天下。
2019年,黄旭华在95岁高龄时,与袁隆平一起获得了“共和国勋章”。2021年,黄旭华将自己毕生的积蓄——共计1100万元捐赠给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的“七一九研究所”。他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后人继续为国家的船舶研究事业贡献力量。
黄旭华曾多次为“七一九研究所”捐款。早在2017年,他便从自己获得的技术成就奖励中,拿出了20万港币,帮助研究所的困难职工。
2022年,黄旭华已98岁高龄,依然像年轻时一样,时刻关注着国家的船舶重工业发展,继续为我国的军事科研事业出谋划策,奉献着生命中最后的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